2025年5月22日上午8:30-10:30,由澳门官方十大信誉网站主办的博思论坛在学院103会议室圆满落幕。本次论坛以“解读科研密码,共赴学术之约”为主题,特邀三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——2021级博士研究生韩雨钊、2024级博士研究生张翀昊、2022级硕士研究生李诚信,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成长感悟,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精彩报告。

2021级博士研究生韩雨钊以“关于国自然博士生项目申请的几点经验”为题,围绕项目概况、申报书撰写与汇报展示三大维度展开深度解析。韩雨钊同学首先系统梳理了国自然博士项目的核心要点,从项目定位、推荐条件到资助期限与额度等政策细节,强调“推荐+评审”选拔模式下成果积累与研究方向明确的重要性。结合自身实践经验,他重点剖析申报书撰写的策略:选题需兼具创新性与连续性,摘要应凝练涵盖五要素,立项依据需逻辑缜密、层次分明。此外,韩雨钊同学还介绍了答辩PPT制作原则,并建议在会评现场突出展现研究特色、亮点及差异化优势,同时保持从容自信的汇报状态。最后,针对“课题组与个人科研时间平衡”的提问,他提出通过任务拆解、能力匹配与时间优化,挖掘两者的协同空间,实现科研效率与个人成长的动态平衡。

2024级博士研究生张翀昊以“循光致远,Journey to the Horizon”为主题,回溯其从船舶工程向城市交通研究的跨界历程:通过转专业、跨校辅修金融、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交换等多元探索,逐步锚定学科交叉方向。他详细解析了创智学院(SII)选拔流程,指出需通过“校筛-机考-笔试-黑客马拉松-面试”层层关卡,并建议结合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自学资源、实战编程训练与跨学科知识储备,制定系统性备战策略。此外,他剖析了跨学科科研的核心能力——快速学习与逻辑构建,强调通过“以赛促学”积累实战经验,主动关注计算机前沿动态以应对科研方向迷茫。面对“科研道路规划迷茫”的困惑,他提出“问题驱动探索”的方法,倡导以文献阅读与小问题总结深化认知,为现场同学提供了一条兼具韧性与创新性的科研突围路径。

2022级硕士研究生李诚信以“科研 or 工程or AI4E?——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研究生的经历与成长”为主题,分享了从本科到硕士及联合培养过程中的挑战与经验。他以国家“卓越工程师专项计划”为切入点,剖析该项目的双重使命,并分享兼具“研究生+职场人”双重身份的实践感悟:需一边撰写学术论文,一边深入企业参与工程项目,借助高强度时间管理来平衡学术与工程。他着重指出企业工程应用问题假设较少、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特点,详细阐述了如何实现企业工程应用与高校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。同时,他强调学科交叉意识与强大迁移能力的重要性,认为未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创新型工程师,必须熟练掌握机器学习、工业物联网等 AI4E 关键技术,并且倡议大家参与开源项目、关注行业动态,以此提升自身的跨学科迁移能力。最后,针对“科研目标模糊”而引发的焦虑,李诚信同学结合自身工程实践提出“行动即答案”的破解路径,鼓励同学们勇敢试错,在行动中调整目标,将被动焦虑转化为主动探索。


此外,参会同学踊跃提问、畅谈思考,围绕学业瓶颈与科研挑战,与三位嘉宾展开热烈探讨。本期博思论坛以研究生成长为主线,通过构建开放型学术交流平台,有效激发研究生的科研潜力,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,更推动交通、人工智能、工程管理等领域的思维互鉴与知识融通。至此,本期博思论坛圆满结束。